26#
哪怕几个人在心里已经有了些许猜测,但是听栾云平把话说得这么明白,大家的脸色都有些发白。
孟鹤堂在京城两年,逢年过节都得皇帝召见,对京城里的皇亲国戚也算熟,他看几个人似乎都不想说话,于是说:“天朝如今能干事儿的王爷,也就康王,魏王,勉强还有齐王吧!”
听到孟鹤堂说出“齐王”两个字,陶阳立刻说:“不会是齐王。”
栾云平反问道:“殿下如何得知不会是齐王?据说朝中已有人上表,请立齐王为太子,以安民心。”
陶阳这会儿心里有点乱,说:“父帅去世,人心惶惶,这个时候立太子,是为了固国本,也是为了定民心,不能说就与他有关。”
“可我知道,陶将军曾经反对立齐王为太子。”
陶阳心头一跳,思绪一下被拉回了最后一次与父亲的对话。他一直很遗憾,自己最后一次跟父亲说话,居然是以争吵告终。
那是大半年前,父亲回京述职,无意间发现了他和齐王郭奇林的事儿。郭奇林,他的大林哥哥呀!
陶阳从小就在京城长大,这或许是君臣间的某种默契,虽然陶阳从小就得名师教导,兵法武艺样样皆精,说起行军打仗也头头是道,但却从未上过战场。他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纸上谈兵的故事,很怕自己也变成那个样子,可是每当跟父亲说起想要一起去边关,最后都被留了下来。
不过,对陶阳来说,在京城的生活,他其实过得很舒心。可能是帝王心术,也可能当今圣上是真的喜欢陶阳,在别人看来高大巍峨的宫城,对陶阳来说从来都不设防。这里与他家的后花园没有什么区别,他从小就在这里玩儿。陛下对他从来和气,无论他看上了什么,总是毫不犹豫地赏给他。宫里的娘娘们也都喜欢他,小时候夸他活泼可爱,大一点儿了说他聪明伶俐。宫里的几位王子公主对他也不错,或许是得到了圣上和各自母亲的嘱咐,和他一起玩的时候,比他大的总是让着他,比他小的总是听他的,他在一群孩子中间居然成了头儿。
逐渐长大懂事之后,陶阳自然知道,大家对他这么好,全是因为自己父亲在北关带着儿郎浴血厮杀的结果。大家虽然看起来对他宠爱谦让,也不过是因为自己某种意义上牵制着父亲而已。这些人之中,唯一让他觉得有所不同的就只有郭奇林。郭奇林是圣上嫡子,比他大一岁,与他可以算是青梅竹马。郭奇林出身尊贵,平日里素来端方,只有跟陶阳在一块儿的时候才会显出自己的年纪来。他和陶阳吵过架,动过手,虽然十次里有八次都会输,但却依然挡不住他的下一次。陶阳也喜欢亲近郭奇林,小孩子最为敏感,小时候虽然他不知道为什么,但就是觉得郭奇林可亲,大一些懂事了他就明白,那是因为只有郭奇林对他最为真挚,从来不会话留一半,更加不会面甜心苦。
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喜欢上郭奇林的,只觉得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。那一年皇后娘娘寿诞,郭奇林想着彩衣娱亲,于是拉着他排了一出西厢记。两个半大孩子虽然唱得零零落落,但那份心意却是真挚的。对皇后娘娘的孝心是真的,对互相的情意也是真的。
那天因为天晚了,皇后娘娘把他们两个留在自己寝宫,两个小子兴奋地睡不着觉,偷偷摸去御花园看星星。陶阳功夫不错,带着郭奇林爬到亭子顶上,一群侍卫也只能当没看见。陶阳记得那天他们看完星星,他拉着郭奇林的手,把他从亭子上扶下来的时候,一下没稳住,被郭奇林扑倒在地上,郭奇林秀美的脸就在眼前,陶阳没忍住,凑上去亲了亲郭奇林的嘴角。亲完之后,陶阳就觉得自己要糟,已经准备好被打个半死禁足半年。可郭奇林居然没有发火,脸反而一下红了。于是他就明白了,他的大林哥哥,跟他的心思是一样的。
那天回到寝宫的时候,陶阳甚至觉得,夜色里连空气都是甜的。
年轻人藏不住心事,他和郭奇林的事儿,皇帝陛下是不是知道,他不清楚,但是被他父亲看出来了。不过就是郭奇林借着还书到将军府来了一趟,跟他说了一会儿话,也不知道父亲的眼睛怎么就这么毒,居然就这么看出来了。那之后父亲直接进了宫,他直到第二天才知道他是去跟皇帝陛下说了他和郭奇林的事儿,告诉皇帝陛下郭奇林不堪大任,不能立为太子。为了这个事儿,他和父亲大吵一架,如果不是因为时间晚了不方便进宫,几乎立刻就想去找郭奇林解释清楚。
那一次争吵之后,父子两个几天都没有说话。军情紧急,父亲走得时候也是气哼哼的,这一走,就再也没有回来。得知父亲故去之后,陶阳有几天人都是懵的,不吃饭不睡觉,把家里人急的不行。还是他贴身的小厮知道少帅的脾气,想办法给齐王府递了话,郭奇林赶过来,安慰了他好些天,他才缓过来。
那之后,朝廷调查,皇帝陛下追封他父亲,又收他做义子,封荣王,所有的事情一件接一件,等他有时间想一想,曹家已经满门抄斩,他能看到的只有跟他差不多高的卷宗。
这个时候的陶阳,唯一能抓住的线索,只有孟鹤堂。所以一听说孟鹤堂被人救走的消息,他甚至顾不上带上自己的人,骑上马就直接追了出来。